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,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,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,亚洲成aⅴ人片久青草影院按摩,亚洲黑人巨大videos

百家姓 > 百家姓
百家姓大全 查姓氏 姓氏起源 姓氏排名
姓氏:韋(韋)
拼音:wéi
排名:63
人口:約 450 多萬
最常見姓氏

韋姓百家姓排名

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
最新632018年632014年65
2013年662007年652006年68
1995年1621987年1221982年120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50

韋姓起源

韋姓主要源自:韓姓。

源流一源于包羲伏羲氏后裔姬姓大彭氏,出自顓頊帝曾孫吳回之子陸終的兒子篯鏗(彭祖)之后?!吨駮o年》:“伯

靡(彭祖曾孫)殺寒浞。少康自綸歸于夏邑(乙巳年)”少康復國,封伯靡(彭祖曾孫)之子元哲于豨韋(今河南省滑縣)立國,因善于養(yǎng)豬,并用豬皮制作大鼓,被稱為豕韋國?!秶Z·鄭語》記載“大彭、豕韋為商所滅矣”?!吨駮o年》:“四十三年,王師滅大彭。五十年,征豕韋,克之。”至商武丁四十三年打敗大彭氏滅其國,武丁五十年滅豕韋氏,子孫四散逃難;其后,豕韋國子孫以國名為氏,稱韋氏。漢丞相韋賢詩曰:“肅肅我祖,國自豕韋,黼衣朱紱,四牡龍旂?!薄对托兆搿?、《新唐書·宰相世系表》只載這支說明韋氏在唐之前源流少,在唐代,多為其后。

韋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為得姓始祖

源流二出自韓姓,為漢初韓信之后裔,為避難簡改為韋氏。據(jù)嶺南韋氏族譜世代記載,傳西漢初年,功臣韓信被呂后所殺,韓信一族遭滅門之災,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里(今廣東、廣西一帶)躲避,為避仇以“韓”字的半邊“韋”作為姓氏,世代相傳下來,主要在廣西,還有唐代碑文為證。

源流三出自漢代西北少數(shù)民族中疏勒國有韋氏。據(jù)史籍《漢書·西域傳》記載,漢朝時期,西域少數(shù)民族中疏勒國(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喀什市)中有韋氏部落,但不屬于匈奴民族的別支,而是出自古代韋國滅亡后融入西羌民族的韋氏族人,亦有從杜陵沿絲綢之路進入西域地區(qū)的漢化韋氏人。

源流四出自賜姓而來?!缎绿茣q桓彥范傳》:“加賞彥范特進一職,封扶陽郡王,賜姓韋”。《朝野僉載·卷三》:隋開皇中,京兆韋袞有奴曰桃符,每征討將行,有膽力。袞至左衛(wèi)中郎,以桃符久從驅(qū)使,乃放從良。桃符家有黃牸,宰而獻之,因問袞乞姓。袞曰:“止從我姓為韋氏?!狈殿^曰:“不敢與郎君同姓?!毙栐唬骸叭甑珡闹?,此有深意?!?/p>

韋姓起源五

源于蒙古族,出自清朝時期察哈爾蒙古章佳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據(jù)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滿洲八旗姓》記載,蒙古族章佳氏,亦稱張佳氏、張家氏、齋佳氏,為察哈爾蒙古的主體部落成員,以地為氏。

其中,元朝成吉思汗后裔之一,今有分支在今山東省費縣。

韋姓起源六

源于其他少數(shù)民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清朝時廣西慶遠府、貴州貴陽府定番州、湖廣施南古巴地和海南東方市及仫佬、苗、瑤、水等許多少數(shù)民族均有韋姓。明、清時期,廣西慶遠府、貴州貴陽府定番州、湖廣施南古巴地和海南東方縣等地區(qū),在仫佬族、苗族、瑤族、水族等少數(shù)民族中,均有韋氏族人分布。其來源大多是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,流改為漢姓韋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
始祖 :元哲為彭祖玄孫(彭祖生潈,潈生壽,壽生靡,靡生元哲),彭祖為顓頊五世孫,顓頊為黃帝孫(第3代,孫),故屬黃帝后裔。韋氏先祖伯壽、伯靡均有史載,將韋氏可考歷史推至4000年前,比較古老的姓氏,形成于夏朝少康時代,發(fā)源于今河南省滑縣,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。在商朝時發(fā)展為東方大國,上古五霸之一,被商武丁滅國,子孫以國為姓。子孫北上經(jīng)華北進入東北、蒙古高原,稱豕韋、失韋、室韋,融入北方各族中;向南進入荊楚、云貴川、嶺南地區(qū)。

分布韋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、多源流姓氏。韋孟四世孫韋賢被封為扶陽節(jié)侯,又徙京兆杜陵,這樣一來,漢代韋姓已是分布于河南、山東、陜西、山西、河北等地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,韋姓人除避戰(zhàn)亂者有南遷情況外,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,“京兆郡”即在此時產(chǎn)生了,成為以后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。隋唐時期,韋姓的繁衍仍以“京兆郡”即陜西一帶為盛,盛唐時韋姓名人如韋應物、韋莊皆出于“京兆”,另外,因韋姓顯赫之家多居于陜西長安縣,而設(shè)韋曲鎮(zhèn),可見唐朝韋姓的主要居住地為陜西,同時,江蘇、四川、安徽等地有韋姓南遷于此。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漫長的歷史發(fā)展中,韋姓人又有南遷者,但數(shù)量較之北方留居者仍為少數(shù),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。今日韋姓以廣西、河南等省區(qū)居者最多,約占全國漢族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。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姓氏,人口較多,大約為370萬。韋氏為水族第一大姓。

屬于偃師二里頭遺址夏陶上的24個古怪符號,在水族的水書里保存了22個。

在《百家姓》中,居第50位,中國姓氏人數(shù)排行榜中第68位。

分布韋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、多源流姓氏。韋孟四世孫韋賢被封為扶陽節(jié)侯,又徙京兆杜陵,這樣一來,漢代韋姓已是分布于河南、山東、陜西、山西、河北等地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,韋姓人除避戰(zhàn)亂者

有南遷情況外,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,“京兆郡”即在此時產(chǎn)生了,成為以后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。隋唐時期,韋姓的繁衍仍以“京兆郡”即陜西一帶為盛,盛唐時韋姓名人如韋應物、韋莊皆出于“京兆”,另外,因韋姓顯赫之家多居于陜西長安縣,而設(shè)韋曲鎮(zhèn),可見唐朝韋姓的主要居住地為陜西,同時,江蘇、四川、安徽等地有韋姓南遷于此。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漫長的歷史發(fā)展中,韋姓人又有南遷者,但數(shù)量較之北方留居者仍為少數(shù),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。今日韋姓以廣西、河南等省區(qū)居者最多,約占全國漢族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。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姓氏,人口較多,大約為370萬。韋氏為水族第一大姓。

屬于偃師二里頭遺址夏陶上的24個古怪符號,在水族的水書里保存了22個。

在《百家姓》中,居第50位,中國姓氏人數(shù)排行榜中第68位。

京兆郡:漢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),將右內(nèi)史東部改為京兆尹,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(220)改京兆尹為京兆郡。此支韋氏為漢丞相韋賢少子韋玄成之后。

一經(jīng)堂:《三字經(jīng)》:“人遺子,金滿籯。我教子,惟一經(jīng)”故鄒魯諺曰:“遺子黃金滿籝,不如教子一經(jīng)”。此韋氏“一經(jīng)堂”堂號由來

淮陰堂:韓信后裔?;搓幒罟视谢搓幪?/p>

扶陽堂:源出西漢時的韋賢是鄒魯?shù)拇笕澹臼汲跄旯僦猎紫?,封扶陽侯,其后代是為以此“扶陽”作堂號?/p>

京兆堂:漢元帝任命韋玄成為少傅,又升任為太子太傅,直至御史大夫,位列三公,封侯。韋玄成舉家遷居京兆杜陵,子孫繁衍繁盛。三國以后,韋氏發(fā)展成為京兆地區(qū)名門望族;唐代,一門十六相,成為僅次于李唐宗室的豪族門第,以望立堂,故韋姓京兆堂為所有堂號之最。

五云堂:江淮之間,今安徽省肥西縣三河鎮(zhèn)周邊,以五云為其堂號。

蓋文堂:主要分布于貴州安順和黔南一代,以蓋文堂為其堂號。

忠愛堂:主要分布于安徽六安地區(qū)、合肥一帶,以忠愛堂為其堂號;

一、(韋)wéi

現(xiàn)行較常見姓氏。今內(nèi)蒙古之烏海,山東之淄博、平邑,山西之太原,江西之金溪,云南之河口、隴川,廣西之田林,廣東之新會、澄海等地均有分布。漢、壯、水、苗、侗、白、回、瑤、黎、藏、布朗、布依、仡佬、仫佬、毛難、朝鮮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鄭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載。其源不一:

1、鄭樵注云:“亦曰‘豕韋’氏,風姓。杜預云:‘彭,商之伯國,今滑州韋城即其地。能豢龍,故韋城古城內(nèi)有豢龍井尚存?!短票怼吩疲侯叺蹖O大彭為夏諸侯,少康之世封其別孫元哲于豕韋。大彭、豕韋迭為商伯,周赧王時始失國,徙居彭城,以國為氏?!?按:“元哲之名無所經(jīng)見,春秋自無韋國,何得到赧王?韋伯遐二十四世孫孟為楚王傅,去位徙居魯國鄒縣?!薄嗫蓞⒖?。)(2)為韓姓所改,《中文大字典》稱:“漢韓信為呂后所斬。蕭何使蒯徹匿韓信子于粵中,取‘韓’之半改姓‘韋’?!?/p>

3、《姓氏考略》據(jù)《漢書·西域傳》注云:“漢疏勒國亦有韋姓?!笔枥眨瑵h時西域國名,故地在今新疆喀什喀爾一帶。

4、又據(jù)《唐書·桓彥范傳》注云:“唐中宗賜桓彥范為韋氏。”此則為桓姓所改。

5、藏族之韋姓歷史頗早,松贊干布時即有韋氏,當以族為氏。

6、苗族之韋姓,分布于貴州之榕江,相傳為水族韋姓融入。

7、瑤族之韋姓,屬背簍瑤,相傳為韋得雄之后。

8、壯族之韋氏為其大姓,歷史悠久,分布於廣西宜山?!缎绿茣份d:“天寶初,黃姓強,與韋氏、周氏、儂氏相唇齒”云云?;蚍Q韓信之后,避難改為“韋”,“原居山東歷城府蓋都縣糯米巷福堂街……”

9、布依族亦多韋姓,其源不一:韋,布依語指“火”,火可取暖,可熟食,受人愛惜與崇拜,遂或以“韋”為姓,相傳其先兄妹相婚,生下一肉團,砍碎肉團,丟向四處,化而為人家,遂以所丟之處為姓;丟在楊樹上的即姓楊,丟在李樹上的,即姓李,丟在火堆上的,即姓韋……;或為?姓所改,?,古國名,音yí,讀如“依”,其民因以國為姓,書寫時訛而為韋,音隨形變,音wéi;或為韓姓所改,稱:“韓信之后,避亂改姓韋”。注(5)——(9)見《中國人的姓名》。漢代有韋賢,鄒人,名儒;唐代有韋應物,詩人;宋代有韋許,蕪湖人;太平天國時有韋昌輝。

二、(韋)

韋姓分布:分布較廣,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.11%。尤以廣西、河南等省區(qū)多此姓,約占全國漢族韋姓人口67%。

韋姓起源:

1、顓頊孫大彭為夏諸侯,少康封其別孫元哲于豕韋(春秋時衛(wèi)地,在今河南滑縣東南),苗裔以國為氏。

2、漢時疏勒國有韋氏,見《漢書·西域傳》。

3、漢時韓信為呂后所斬,蕭何使蒯徹置信子于粵中,取韓字之半,改姓韋氏。

4、唐中宗賜桓彥范為韋氏,見《唐書》。

5、清時廣西慶遠府、湖廣施南古巴地、貴州貴陽府定番州等土司均有韋姓。

6、海南東方縣講“侾炎”土語的黎族姓,自稱“勒豪”,意為木棉的孩子,以木棉為氏族圖騰,漢姓為韋。

7、仫佬、苗、瑤、水、布依、土家、景頗、藏、壯、黎、侗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韋姓名人:

韋孟,漢時彭城人,為漢楚王傅。

郡望:京兆。

韋姓歷史名人

韋姓古代名人

韋方國周朝,韋姓初為韋方國 國君。周武王伐紂時,韋遐帶軍從征,滅商有功。西周建立后,周武王封韋為伯國,遷于故國地韋,稱“韋伯國”,國君韋遐,也隨之稱“韋伯遐”。約于西周末或春秋初,韋國亡,余民遷居彭城”。

韋孟西漢(約前228—前156年),韋孟西漢初楚國彭城人。詩人,韋伯遐之第24代孫。在世時代約自秦始皇帝中期,至漢景帝初年間。秦時政治苛暴,孟躬耕不仕。韋孟傅楚王三代,亦通《詩》,傳為家學。漢高帝六年高帝廢楚王韓信為淮陰侯,封同父弟交于楚為楚元王,以孟為其傳。自后又傳元王子夷王劉郢客及孫劉戊。戊荒淫無道,在漢景帝二年(公元前155年)因被削王,與吳王劉濞通謀作亂,次年事敗自殺。韋孟在劉戊亂前作詩諷諫,不從,孟辭官舉家東遷至鄒(今山東鄒城),此時他仍懷念先生舊恩,不勝依戀,作詩述懷。后逝于鄒。據(jù)史書記載,他精于魯詩,他的子孫傳到韋賢,五世都是鄒、魯?shù)拇笕?,當時,為詩并有韋氏之學,足見韋氏一門詩學的造詣之高。韋孟詩僅存《諷諫詩》、《在鄒詩》兩首四言長詩。前者用以諫王,后者用以述志,如并合起來,也可以當作他的自敘詩。詩體為四言,中正和平,不失詩人溫柔敦之旨?;蛟疲捍硕娤灯渥訉O好事述先人之類志而作。(見《漢書韋賢傳》)

韋賢西漢(約前148—前67),字長孺,西漢時魯國鄒人。韋孟第5代孫。被召而舉家遷入長安做官。性質(zhì)樸,善求學,精通《詩》、《禮》、《尚書》,號稱鄒魯大儒。以經(jīng)書致仕,征為博士、給事中,進宮授昭帝《詩》,遷光祿大夫、詹事、至大鴻臚。漢宣帝時,賜爵關(guān)內(nèi)侯,徙為長信少府。以為人主師,本始三年代蔡義為丞相,封爵扶風侯,享始平(今陜西興平)食邑700戶,賜宅第于平陵(今陜西咸陽市秦都區(qū)平陵鄉(xiāng)大王村)。從此,韋賢家族成為平陵榮貴門第。為相五歲,多恩,公元前69年以老病辭官,賞百斤黃金。卒謚“節(jié)侯”。從韋賢起,漢代始有丞相致仕制度。韋賢有四個兒子,三人為官。漢元帝時,拜韋玄成(賢之小兒子)為丞相,封于京兆杜陵(今三兆村南),家遂遷此,其長兄韋方山、二兄韋弘兩家留居平陵,后世不顯貴。杜陵玄成的子孫世代相傳,累分立為數(shù)十家,成為大宗族,向全國遷徙。死后陪葬于平陵(漢昭帝劉弗之陵)。

韋方山西漢,韋方山西漢時魯國鄒人。韋賢長子曾為高寢令,早喪,后世不顯貴。

韋為宏西漢(?—前36年),西漢時魯國鄒(今山東鄒城東南)人。韋賢次子。官至東海太守,后世不顯貴。,(?—前36年),字少翁,西漢時杜陵(今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(qū)曲江鄉(xiāng)三兆村南)人。韋賢第四子,位至丞相。少好學,明于詩、論語。謙遜俠士,尤敬貧賤以父任為郎,常侍騎又以明經(jīng)擢諫大夫,遷大河都尉。徙為太子太傅。父賢死,玄成佯狂讓爵于兄。朝議高其節(jié)。拜河南太守,御史大夫薛君免,為御史大夫。于丞相乞骸骨免,而為丞相,因封故邑為扶陽侯,而后失之列侯;復自游宦而起,至丞相。元帝永光初,(公元前43年)遂繼父相位,封侯,封于杜陵(今三兆村南),家遂遷此。父子俱為丞相,世間美之。因此,鄒魯為之諺云:“遺子黃金滿贏,不如教子一經(jīng)”。玄成為相七年,守正持重不及父,而文采過之。卒于漢元帝建昭三年,謚工候。玄成好為四言詩,著有《自劾》及《戒是示子孫》二首。(見《前漢書》本傳)有集二卷,(《舊唐書經(jīng)籍志》)傳于世。

韋昭三國(204-273),(204-273)(《三國志》作韋曜,因避晉帝諱改)字弘嗣,三國吳郡云陽(今江蘇省丹陽縣)人。為當時著名學者。少好學能文。早年曾任丞相掾、西安令、尚書郎、太子中庶子、黃門侍郎、太史令等職。嘗承令作《博弈論》,(見《三國吳志》本傳及《文選》)為時所稱。孫亮時,為太史令,與華核、薛瑩等同撰《吳書》。公元258年,孫琳廢孫亮,立孫休為吳國皇帝,改年號永安,昭立五經(jīng)博士而創(chuàng)設(shè)國學,開南京設(shè)國家中央學府之始,為古代南京大學之起源;官拜中書郎,出任博士祭酒,校定群書,掌管國子學。公元264年孫休亡,孫皓即位,昭封高陵亭侯,擔任中書仆射、侍中,領(lǐng)左國史。昭屢忤其意,卒下獄殺之。昭會注《孝經(jīng)》、《論語》及《國語》,著《洞記》、《官職訓》、《辯釋名》等。陳壽《三國志·吳書》的參考來源就是韋昭的《吳書》。

韋叟南朝,晉陵(今江蘇省常州)人,南朝鎮(zhèn)軍將軍。善相術(shù),初給還未做上皇帝的宋武帝劉??聪?,裕問其能否得州官。韋叟當眾人面說可為州刺史,暗中又悄悄告訴宋武帝說:“君相貴不可言”。劉裕本來就有心造反,聽了這話當然心領(lǐng)神會,“若成,當為司馬”,后武帝舉事成,韋叟果然做了鎮(zhèn)軍將軍。

韋子粲北朝,北朝齊人,官任豫州(今屬河南省)刺史。

韋睿(442—520年),(442—520年),字懷文,原籍京兆杜陵(今陜西省西安東南)人,曾祖時遷至襄陽。齊末為上庸太守,南朝梁武帝時任豫州刺史、雍州刺史、護軍將軍等職。因其多次率軍大敗北魏軍,被魏人稱為“韋虎”。宋時為右軍將軍、輔國將軍等職。指揮果斷,謀略過人。被譽為有光武、周瑜之風的名將。

韋元恢北朝,彭城(今江蘇省徐州)人,北朝北魏東海太守韋合宗之子。任職北魏綠州刺史。北魏孝明帝(516-528在位)時值刺史元法僧據(jù)州外叛,元恢招聚同志潛規(guī)克復,事泄,為法僧所害,時人傷惜之。

韋孝寬南北朝(509年-580年),(509年-580年),名叔裕,字孝寬,陜京兆杜陵(今陜西西安南)人。北周太傅,南北朝時期北魏、西魏、北周的軍事家、戰(zhàn)略家。早年在北魏多次參與戰(zhàn)事有功而升遷,后為西魏宇文泰所重用,派他鎮(zhèn)守東西外交界的軍事要地玉璧(今山西稷山附近),大統(tǒng)十二年(546年)東魏高歡率大軍進攻包圍玉璧,韋孝寬軍力為劣勢,但運用地形和戰(zhàn)術(shù)守城,高歡運用各種戰(zhàn)術(shù)攻城皆不克,東魏軍圍城五十余日,兵力損失慘重,最后退兵,高歡回師后病死。玉璧之戰(zhàn)為東、西魏實力消長的關(guān)鍵戰(zhàn)之一,原本較弱小的西魏,經(jīng)此戰(zhàn)后粉碎東魏想要滅亡西魏的企圖。577年北周武帝接受韋孝寬的建議,成功打敗北齊,統(tǒng)一北方。北周大象二年(580年),破尉遲迥于鄴城(今河北臨漳西南)。

韋節(jié)隋朝,隋煬帝時任御史職,曾出使西域,歸后著有《西蕃記》一書。

韋袞隋朝,隋代京兆長安人。隋文帝開皇年間,以屢立戰(zhàn)功升任左衛(wèi)中郎將。

韋桃符隋朝,隋代京兆長安人。初為韋袞仆人。桃符除侍候韋袞外,并從其習武,膽大勇敢,又有謀略。韋袞每奉命出征,桃符都跟隨,每戰(zhàn)都出生入死護韋袞,在敵陣中橫沖直闖,無人能敵,人稱飛虎將。韋袞視桃符為親子,向隋文帝表奏其功,釋去奴隸身份,成為自由民,又在杜陵一帶賜其田、宅,助其娶妻成家。桃符成家立業(yè)后,感恩韋袞,宰殺黃公牛奉獻給韋袞,并向故主人求得賜姓。他的兒女由此姓韋。韋桃符后成為杜陵富豪,后代至唐中宗時還出了韋皇后,宰相韋溫及諸駙馬,顯赫無比。

韋總唐朝,唐太宗韋貴妃之祖父,官至北周驃騎大將軍。

韋園成隋朝,北周太傅韋孝寬之孫,北周驃騎大將軍韋總之長子,韋貴妃珪之父。官至隋開府儀同三司鄖國公。

韋匡伯隋朝,(573—617),是韋總的次子,韋園成之弟。韋尼子之父,貴妃韋珪的叔父。在隋朝時為尚衣奉御、舒國公。

韋圓照隋朝,韋總的第三子、韋氏姐妹的叔父。尚隋豐寧公主楊靜徽駙馬都尉。

韋思言隋朝,韋匡伯長字,韋尼子長兄。

韋思齊隋朝,韋匡伯次字,韋尼子次兄。

韋思仁隋朝,韋匡伯三字,韋尼子三兄。

韋貴妃隋朝(597年-665年),(597年-665年),名珪,表字澤,京兆杜陵縣人。僅次于皇后的“四夫人”(正一品)之首。她是北周太傅韋孝寬的曾孫女,北周驃騎大將軍韋總的孫女、隋開府儀同三司鄖國公韋圓成的女兒。先嫁隋朝戶部尚書李子雄之子李珉,二人之女就是定襄縣主(阿史那忠的夫人)。李珉死后,韋貴妃再嫁李世民,生十王子李慎(紀王),650年,立為紀國太妃,死后陪葬昭陵。

韋尼子唐朝,(607年—656年),京兆杜陵(今陜西省西安市)人。唐太宗昭容(正二品),可能初嫁王玄應,武德四年入秦王府。其曾祖父為韋孝寬,祖父為韋總。她的父親韋匡伯是韋總的次子,即為貴妃韋珪的叔父。韋尼子是韋貴妃的堂妹。死后追封正一品。

韋挺隋朝,雍州萬年人。隋民部尚書韋沖之子,唐高祖平京師,署隴西公府祭酒。貞觀朝歷吏部黃門侍郎,拜御史大夫,封扶陽縣男,貶象州刺史,卒年五十八。韋挺,小時與隱太子建成關(guān)系不錯。后因事與杜淹、王珪都流放越巂。太宗進入東宮后,征拜他為主爵郎中。貞觀初年,王珪幾次舉薦他,于是遷為尚書右丞。拜御史大夫等。太宗將韋挺女兒許配給了齊王李祐為妃子。韋經(jīng)常與房玄齡、王珪、魏征、戴胄等一起當顧問,參議政事。不久改授銀青光祿大夫,行黃門侍郎,兼魏王府事。當時李泰受寵,太子承乾過失較多,太宗稍有廢立的想法。中書侍郎杜正倫以漏泄宮中禁語被貶。當時,韋挺也參預了李泰的一些事。太宗對他說:“我已貶了杜正倫,不忍心將愛卿置于法律下”。于是原諒了他。不久遷為太常卿。

韋弘機隋朝,京兆萬年人。祖元禮,隋浙州刺史。弘機仕貞觀時為左千牛胄曹參軍,使西突厥,冊拜同俄設(shè)為可汗。會石國叛,道梗,三年不得歸。裂裾錄所過諸國風俗、物產(chǎn),為《西征記》。比還,太宗問外國事,即上其書。帝大悅,擢朝散大夫。累遷殿中監(jiān)。顯慶中,為檀州刺史,以邊人陋僻,不知文儒貴,乃脩學官,畫孔子、七十二子、漢晉名儒象,自為贊,敦勸生徒,繇是大化。契苾何力討高麗。次灤水,會暴漲,師留三日。弘機輸給資糧,軍無饑,高宗善之,擢司農(nóng)少卿,主東都營田苑?;抡叻阜?,杖乃奏,帝嗟賞,賜絹五十匹,曰:“后有犯,治之,毋奏”。遷司農(nóng)卿。任司農(nóng)卿兼將作監(jiān),為唐高宗建造了上陽,宿羽,高山等離宮。上陽宮位于洛陽,四面彼臨洛水,谷水,皇家禁苑和宮城,其正門正殿皆東向,臨洛水作橫亙一里長的長廊,并作虹橋跨洛水與西上陽宮相連。宿羽宮和高山宮亦輝煌壯麗,承高臨深,有眺望之美。因?qū)m室過于壯麗,被指責為誘導皇帝棄儉從奢,獲罪丟官。但其在建筑藝術(shù)上的貢獻卻不應被埋沒。如臨洛水作長廊是園林建筑藝術(shù)手法的發(fā)展,宿羽,高山宮則體現(xiàn)了建筑與自然地形完美結(jié)合的設(shè)計理念。

韋慶嗣唐朝,韋正矩之父。官至彭城郡公。

韋正矩唐朝(?-663年),(?-663年),或作韋政舉,唐朝太子(李建成)家令、彭城郡公韋慶嗣的兒子,屬于韋氏的東眷房。駙馬長孫詮被殺后,在東陽公主的推薦下尚唐太宗最幼女新城公主。史稱韋正矩“遇主不以禮”,龍朔三年(663年)三月,使新城公主暴薨,唐高宗將韋正矩殺死,流放他一族,按皇后的禮節(jié)把新城公主陪葬昭陵。不過,之后唐高宗又允許韋正矩與公主合葬,韋正矩的墓碑存至宋代。

韋思安唐朝,雍州(今陜西西安)人。唐朝駙馬,出身雍州韋氏,即后來的京兆韋氏,官至嵐州(今山西嵐縣)刺史,尚唐太宗第十三女晉安公主,與公主陪葬昭陵。

韋肇唐朝,唐代京兆人。韋貫之之父。唐穆宗朝官至吏部侍郎。

韋綬唐朝,唐代京兆人。韋肇之子,韋貫之兄。以散騎常侍致仕,德宗朝翰林學士。有《郡治樓望黃山》一首傳于世??S北望春光好,平楚無云秋望寬。清氣爽時塵外見,碧飛飛處靜中看。爭高千仞山皆讓,并秀三峰色也寒。莫怪寓名同岳號,暫圖瞻眺近長安。(參看《石門巖志》)

韋貫之唐朝,名純,唐代京兆人。韋綬之弟,唐憲宗朝宰相。避憲宗諱以字行。武元衡與韋貫之同年舉進士。唐德宗貞元初登賢良科,授校書郎。武拜門下侍郎,韋罷長安尉,赴選,元衡以為萬年丞。過堂日,元衡謝曰:“某與先輩同年及第,元衡遭逢,濫居此地。使先輩未離塵土,元衡之罪也”。貫之嗚咽流涕而退。后數(shù)月,除補闕。是年,元衡帥西川。順宗永貞時累遷尚書右丞,憲宗時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。與貫之同日宣制(出《續(xù)定命錄》)。遷中書侍郎,罷為吏部侍郎,穆宗朝為工部尚書。卒年六十二,贈右仆射,謚曰貞,后更謚曰文。

韋溫唐朝,字宏育,唐代京兆人。韋皇后從兄。年十一舉兩經(jīng)及第。以書判拔萃補校書郎,累遷尚書右丞,出為陜虢觀察使。武宗立,召拜吏部侍郎,出為宣歙觀察使。卒年五十八。贈工部尚書,謚曰孝。

韋皇后唐朝(?-710年),(?-710年)名果兒,京兆萬年(今陜西西安)人。唐中宗李顯后(宣懿皇后),其子懿德太子李重潤,女兒安樂公主李裹兒是唐朝第一美人。神龍元年(705年)中宗復位。勾結(jié)武三思等專擅朝政,以其從兄韋溫掌握實權(quán)??v容女兒安樂公主賣官鬻爵,又大肆修建寺廟道觀。景龍四年(710年)毒死中宗,立溫王重茂為帝,臨朝稱制。不久臨淄王李隆基發(fā)動政變,擁其父相王旦復位。被殺于宮中,并被追貶為庶人。

韋湊唐朝,京兆萬年(今陜西西安)人。開元(玄宗713-741)十一年任杭州刺史。開元中太原尹。

韋見素唐朝(697-762),(697-762),字會微,京兆萬年(今陜西西安)人。彭城郡公贈幽州都督韋湊子。第進士,襲父爵,景龍中,授相王府參軍。天寶五載(746年),為江西、山南、黔中、嶺南道黜陟使,有威望。擢累諫議大夫,遷吏部侍郎。天寶十三載,楊國忠用為宰相。拜武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,集賢院學士,兼左相,封豳國公。天寶十四載,再三奏請遷祿山為平章事,調(diào)其來京。后安祿山反,從玄宗入蜀,至馬嵬驛,“軍士不得食,流言不遜”,楊國忠、御史大夫魏方進被殺,韋見素被亂兵用鞭子抽打得頭破血流。有人喊道:“勿傷韋相公”。才免于一死。九月初,自蜀中奉命與房琯、崔渙送傳國璽及冊命,來至靈武,肅宗出城恭迎。因附楊國忠,被肅宗冷落。后拜尚書右仆射,罷知政事,授太子太保,加開府儀同三司。寶應元年卒,年七十六,贈司空,謚曰忠貞,有子韋諤。

韋堅唐朝,字子金,唐代京兆萬年(今陜西省長安)人。為唐代大臣,由秘書丞歷任奉先(今陜西省蒲城縣,位渭南縣北)、曾任長安縣(今陜西省西安市)令,以才能卓越、辦事精干而聞名。742年(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)擢升為陜郡太守、水陸轉(zhuǎn)運使,時運進長安的江淮糧食財帛均經(jīng)渭水(亦稱渭河),但渭水曲折淤淺,不便漕運,韋堅主持征調(diào)民工,在漢漕渠和隋廣通渠的基礎(chǔ)上修筑運渠,在咸陽(今陜西省咸陽市)壅渭修建興城堰,引渭水入渠。向東作一條與渭水平行的渠道,在華陰縣永豐倉附近復與渭水匯合,渠成后每年運糧200余萬石,提高效率10余倍。又在禁苑之東筑望春樓,下鑿廣運潭以通漕運,使每年至江淮載貨之船舶在潭中集中。后升兼江淮南租庸、轉(zhuǎn)運、處置等使,又兼御史中丞。后為李林甫所諂,被長期流放嶺南(今廣東省廣州市)遭害。

韋諤唐朝,韋見素之子。通議大夫行尚書吏部郎中彭城郡開國公,授給事中。

韋應物唐朝(737~792),(737~792),長安(今陜西西安)人。唐代詩人,一說卒于貞元九年(793)。15歲起以三衛(wèi)郎為玄宗近侍,出入宮闈,扈從游幸。安史之亂起,玄宗奔蜀,流落失職,始立志讀書。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,先后為洛陽丞、京兆府功曹參軍、鄂縣令、比部員外郎、滁州和江州刺史、左司郎中,、蘇州刺史。貞元七年退職。世稱韋江州、韋左司或韋蘇州。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,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。其山水詩景致優(yōu)美,感受深細,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。而《西塞山》景象壯闊,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。其田園詩實質(zhì)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。代表作有《觀田家》。此外,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。部分詩篇思想消極,孤寂低沉。韋詩各體俱長,七言歌行音調(diào)流美,“才麗之外,頗近興諷”(白居易《與元九書》)。五律一氣流轉(zhuǎn),情文相生,耐人尋味。五、七絕清韻秀朗,《滁州西澗》的“春潮帶雨晚來急,野渡無人舟自橫”句,寫景如畫,為后世稱許。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,風格沖淡閑遠,語言簡潔樸素。但亦有秾麗秀逸的一面。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,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,受謝靈運、謝朓的影響。此外,他偶亦作小詞。今傳有10卷本《韋江州集》、兩卷本《韋蘇州詩集》、10卷本《韋蘇州集》。散文僅存一篇。因做過蘇州刺史。世稱“韋蘇州”。詩風恬淡高遠,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。

韋偃唐朝,(公元8世紀),唐代長安(今陜西省西安)人,僑居成都(今屬四川?。?,生卒年不詳。官至少監(jiān)。善畫鞍馬,傳自家學,遠過乃父,與曹霸、韓干齊名。用點簇法畫馬始于韋偃,常用跳躍筆法,點簇成馬群。其《放牧圖》畫人一百四十余,畫馬一千二百余匹。唐張彥遠謂:“居閑嘗以越箋點簇鞍馬,或騰或倚,或龁或飲,或驚或止,或走或起,或翹或跂,其小者或頭一點,或尾一抹,曲盡其妙,宛然如真”。韋偃得曹霸畫馬之神,得韓干畫馬之形,形神兼而有之。杜甫曾賦詩對其畫備加贊賞,元鮮于樞詩云:“韋偃畫馬如畫松?!彼嫻P力勁健,駿尾可數(shù),如顏魯公書法。亦善山水、松石、人物。所畫山水風格高超,屬王維一派;所寫松石更佳,咫尺千尋,駢柯攢影,煙霞翳薄,風雨颼飗,輪囷盡偃蓋之形,宛轉(zhuǎn)極蟠龍之狀,千枝萬葉,非經(jīng)歲不成;畫山水,山以墨斡,水以筆擦,云煙變幻,遠岸長陂,叢林灌木,筆力有余,而景象不窮;人物則高僧奇士,禽獸則牛羊群驢,無一不盡其能。畫跡有《雙騎圖》《牧放人馬圖》《三馬圖》《散馬圖》《沙牛圖》《松下高僧圖》等27件,著錄于《宣和畫譜》。傳世作品有《百馬圖》卷,李公麟摹本,現(xiàn)藏故宮博物院。

韋皋唐朝(746-806),(746-806),字城武,唐代京兆萬年人。一代名將,曾任監(jiān)察御史、知隴州行營留后事、隴州刺史、奉義軍節(jié)度使等職。韋皋始仕為建陵挽郎。張鎰節(jié)度鳳翔,署營田判官。唐德宗狩奉天,授隴州刺史。置奉義軍,拜節(jié)度使。帝自梁洋還,召為左金吾衛(wèi)將軍,遷大將軍。貞元元年,出為劍南西川節(jié)度使,當四川安撫史前后經(jīng)略滇南十一載,曾大破吐蕃48萬,取鐵橋16城,俘其五王,把南詔打得獻地圖和上貢求降,并且為他立紀功碑,威武之至。憑著這樣的赫赫事功,他被唐天子封為南康郡王,他給韋氏帶來的榮耀,使世代子孫享用不盡,而終于成為了當時“離天尺五”的名門鉅族。這位使吐蕃望風披靡的大將,治績也很高明,據(jù)說,他治理四川11年,載譽于道,當?shù)氐睦习傩找娖湎癖匕荩畹妹裥?。詩三首,以文翰之美,冠于一時。南詔得其手筆,刻石以榮其國。貞元十七年(801年)嘗撰并行書金銅普賢菩薩像記。卒年六十一。謚曰忠武。《唐書本傳、金石錄、云笈七簽》

韋敻唐朝,杜陵人。憲宗元和年間任杭州刺史。

韋綬唐朝,唐穆宗以綬精粹辯博,有先儒之風,可作秩宗。官至穆宗朝吏部尚書。

韋元禮唐朝,萬年人。唐武宗會昌年間任杭州刺史。

韋景駿唐朝,京兆人。韋弘機之孫,景龍中年任肥鄉(xiāng)令。

韋述唐朝,京兆人。韋景駿之子,唐朝史學家,位列唐玄宗時期十八學士的第八位。韋述小時就將家二千卷書閱盡,“黃墨精謹,內(nèi)秘書不逮也”。中進士時年紀還小,身材還不高??脊伤沃畣栒f:“韋學士童年有何事業(yè)”?韋述對曰:“性好著書”。宋之問說:“本求異才,果得遷、固”。開元時,詔秘書監(jiān)馬懷素編次圖書。懷素乃奏用韋述、元行沖、齊浣、王珣、吳兢等二十六人,同于秘閣詳錄四部書,五年始成《唐書》一百卷。張說引他任集賢院直學士,累遷尚書工部侍郎。韋述在書府四十年,任史職二十年。補遺續(xù)缺,勒成國史一百一十二卷,事簡記詳。蕭穎士將他比作譙周、陳壽之流。安史之亂時,流亡至渝州卒。韋述好譜學,撰有《開元譜》二十卷,著有《兩京新記》。

韋妃唐朝,唐肅宗妃.。

韋賢妃唐朝,唐德宗賢妃。

韋貴妃唐朝,唐穆宗李恒(795年-824年)的貴妃,唐武宗李瀍之母,后被追尊為宣懿皇后。

韋處仁唐朝,唐穆宗李恒女義豐公主駙馬。

韋莊唐朝(約836—910年左右),,(約836—910年左右),字端己,京兆杜陵(今陜西省長安縣東南)人。唐末五代后蜀詩人。唐末進士,唐初宰相韋見素之后,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,唐朝花間派詞人,詞風清麗,有《浣花詞》流傳。曾任后蜀宰相,謚文靖。著《秦婦吟》長詩,有名于世。韋,妃,唐肅宗妃。

韋賢妃宋朝(1080年—1159年),(1080年—1159年),開封人。宋徽宗之妃,宋高宗之母。子高宗追尊其為“宣和皇后”。

韋淵宋朝,今河南開封人,宋時靖康末任職親衛(wèi)大夫,受封平樂郡王。曾被皇上賜給'臨安府房緡日二十千。

韋仲魁清朝,字象時,清道光年間潁州迎仙店北仁和寨人。少年時聰穎好學,性情豪放。白日識文,夜間習武,18歲時進京應方試,當前為武解元,26歲時錄為武進士。隨后從軍,因帶禽軍隊在云貴一帶戰(zhàn)績卓著,極受清廷贊賞,被授為“云貴協(xié)鎮(zhèn)孝督”要職。當時中國西南邊境一帶,常有外國軍隊越騷擾,搶掠財物.他數(shù)次率兵抗敵,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犯,保衛(wèi)了西南邊境和人民生命財產(chǎn)的安全.云貴注數(shù)民族地區(qū),當時工農(nóng)業(yè)、手工業(yè)和文化事業(yè)都很落后,他一面練兵御敵,一面幫助和鼓勵當?shù)厝嗣耖_荒種地,開采礦山,開開辟道路,興修水利,興建學校同時也把內(nèi)地的糧食優(yōu)良品種和種植技術(shù)帶到邊疆,使媾的農(nóng)業(yè)和文化事業(yè)得到了發(fā)展,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。他的夫人是北方人,也常帶侍女婦女。因此,他們夫妻在當?shù)貥O受尊敬和愛戴。后因胞弟在家鄉(xiāng)勾結(jié)土匪而受到牽連,清廷派人追查,他含冤自殺。當?shù)匕傩赵诶ッ鞒俏魃侥_下為他建廟碑,作為紀念。

韋紹光廣東香山(今廣東省中山)人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首領(lǐng)。菜農(nóng)出身,喜習武術(shù)。1841年5月29,日,盤踞四方炮臺的英軍竄至三元里一帶肆行淫掠,調(diào)戲其妻,即與鄉(xiāng)民奮起反擊,怒殺敵兵10余名,旋與鄉(xiāng)眾聚集三元古廟,聯(lián)絡103鄉(xiāng)人民,共商戰(zhàn)計,并決定以古廟三星旗,“旗進人進,旗退人退,打死無怨”。30日誘敵至牛欄岡,分割圍殲,斃敵200余人,生俘20余名。時番禺農(nóng)民周春率沙亭岡鄉(xiāng)眾,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鄧潛率石工亦參加戰(zhàn)斗。事后仍以種菜為生。享年80余歲。

韋昌輝原名至正,或作正、政。廣西省桂平人,太平天國首領(lǐng)。韋昌輝出身于地主兼典當商家庭,后捐監(jiān)生。因受官吏欺壓,接受馮云山勸導,參加拜上帝會。獻出家產(chǎn),開爐制械,積極準備起義。金田起義時,全家從征。任后護又副軍師,領(lǐng)右軍主將。太平軍攻克永安(今蒙山)后,被封北王、六千歲,后在與楊秀清爭權(quán)中,造成“天京事變”的慘劇,太平天國由此而衰,韋本人也被洪秀全處死,削其封號,貶稱“北孽”。

韋以德清廣西省桂平人,太平天國將領(lǐng),被封為國宗,提督軍務,后在武昌陷落,西援田家鎮(zhèn)時戰(zhàn)死于半壁山。

韋朝元清朝,又名韋德明,號七綹須,南籠府(今貴州省安龍)當丈寨人,清朝南籠(今屬貴州?。┢鹆x首領(lǐng)。推舉能做巫行醫(yī)的布依族巾幗英雄王囊仙(王阿崇)為“皇仙娘娘”,取年號為仙大。韋朝元自任大王玉帝仙官,取年號為元順,并建立丞相,副丞相、總管仙達、仙娘等文武官職,以統(tǒng)率義軍。

韋云卿清末,清末廣西南寧人,早年入同盟會,并參加了鎮(zhèn)南關(guān)起義和河口起義,后在廣州起義中殉難,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。

韋樹模清朝,清代廣西省平南人,早年入廣西同盟會分會,在廣州起義中殉難,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。

韋遐東周,初為韋方國(湋川(今陜西扶風縣))國君。周武王伐紂時,韋遐帶軍從征,滅商有功。西周建立后,周武王封韋為伯國,遷于故國地韋(今河南滑縣),稱“韋伯國”,國君韋遐,也隨之稱“韋伯遐”。約于西周末或春秋初,韋國亡,余民遷居彭城(今江蘇徐州)”。

韋玄成西漢(?—前36年),字少翁,杜陵(今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(qū)曲江鄉(xiāng)三兆村南)人。韋賢第四子,位至丞相。少好學,明于詩、論語。謙遜俠士,尤敬貧賤以父任為郎,常侍騎又以明經(jīng)擢諫大夫,遷大河都尉。徙為太子太傅。父賢死,玄成佯狂讓爵于兄。朝議高其節(jié)。拜河南太守,御史大夫薛君免,為御史大夫。于丞相乞骸骨免,而為丞相,因封故邑為扶陽侯,而后失之列侯;復自游宦而起,至丞相。元帝永光初,(公元前43年)遂繼父相位,封侯,封于杜陵(今三兆村南),家遂遷此。父子俱為丞相,世間美之。因此,鄒魯為之諺云:“遺子黃金滿贏,不如教子一經(jīng)”。玄成為相七年,守正持重不及父,而文采過之。卒于漢元帝建昭三年,謚工候。玄成好為四言詩,著有《自劾》及《戒是示子孫》二首。(見《前漢書》本傳)有集二卷,(《舊唐書經(jīng)籍志》)傳于世。

韋姓近代名人

韋拔群(?—1932),廣西東蘭人,原名秉吉,秉乾,后改名萃。壯族。1916年組織討袁義軍。后到貴州講武堂學習。1921年回東蘭領(lǐng)導農(nóng)民同土豪劣紳斗爭,組織東蘭公民會和西蘭國民自衛(wèi)軍。1925年1月到廣州農(nóng)民運動講習所學習。同年4月回東蘭組織農(nóng)民協(xié)會,任東蘭縣農(nóng)民協(xié)會軍事部長。后創(chuàng)辦東蘭農(nóng)民運動講習所,培養(yǎng)農(nóng)民運動骨干。大革命失敗后,在右江地區(qū)領(lǐng)導農(nóng)民自衛(wèi)軍進行游擊戰(zhàn)爭。192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,并任廣西省農(nóng)民協(xié)會副主任委員。同年12月參加領(lǐng)導百色起義,任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第七軍第三縱隊司令、右江工農(nóng)民主政府委員。1930年10月紅七軍主力北上開往江西后,留在右江地區(qū)堅持斗爭,先后任紅二十一師師長、紅軍右江獨立師師長。1931年11月被選為中央工農(nóng)民主政府執(zhí)行委員。1932年10月17日在東蘭雙茶洞被叛徒殺害。

韋榮初(1884-1911),廣西省平南縣丹竹鎮(zhèn)都興村人,近代民主革命烈士。犧牲時27歲。1905年與韋樹模等一起加入同盟會。1911年隨李德山到廣州,參加4月27日的廣州起義(黃花崗之役)。進攻兩廣總督署后,轉(zhuǎn)戰(zhàn)于大石街、小石街一帶,最后轉(zhuǎn)入小北門高陽里源盛米店,激戰(zhàn)一晝夜后,與韋樹模、韋統(tǒng)鈐、韋統(tǒng)淮等一起陣亡,被合稱為“都興韋四烈士”。葬于廣州黃花崗,為七十二烈士之一。(詳細生平事跡同《韋樹模烈士》,見下。)

韋統(tǒng)鈴(1877-1911),字香泉,廣西省平南縣丹竹鎮(zhèn)都興村人,近代民主革命烈士。教士出身。祖父曾投太平軍,兄弟五人愛打抱不平,被稱為“五虎將軍”。統(tǒng)鈴一目失明,但健目視力異于常人,夜行快捷,人呼獨眼龍。1905年參加同盟會。1911年隨李德山到廣州參加4月27日的廣州起義(黃花崗之役)。先隨黃興進攻兩廣總督署,出署后轉(zhuǎn)戰(zhàn)大石街、小石街一帶,最后退入小北門高陽里源盛米店,與清軍激戰(zhàn)一晝夜后犧牲,時年34歲。一同戰(zhàn)死的還有同族人韋樹模、韋統(tǒng)淮、韋榮初,被合稱為“都興韋四烈士”。葬廣州黃花崗,為七十二烈士之一。(詳細生平事跡同《韋樹模烈士》,見上。)

韋統(tǒng)淮(——-1911),字義廷,廣西省平南縣丹竹鎮(zhèn)都興村人,近代民主革命烈士。(詳細生平事跡同《韋樹模烈士》,見上。)

韋姓郡望

京兆郡:漢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),將右內(nèi)史東部改為京兆尹,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(220)改京兆尹為京兆郡。此支韋氏為漢丞相韋賢少子韋玄成之后。

一經(jīng)堂:《三字經(jīng)》:“人遺子,金滿籯。我教子,惟一經(jīng)”故鄒魯諺曰:“遺子黃金滿籝,不如教子一經(jīng)”。此韋氏“一經(jīng)堂”堂號由來

淮陰堂:韓信后裔?;搓幒罟视谢搓幪?/p>

扶陽堂:源出西漢時的韋賢是鄒魯?shù)拇笕?,本始初年官至宰相,封扶陽侯,其后代是為以此“扶陽”作堂號?/p>

京兆堂:漢元帝任命韋玄成為少傅,又升任為太子太傅,直至御史大夫,位列三公,封侯。韋玄成舉家遷居京兆杜陵,子孫繁衍繁盛。三國以后,韋氏發(fā)展成為京兆地區(qū)名門望族;唐代,一門十六相,成為僅次于李唐宗室的豪族門第,以望立堂,故韋姓京兆堂為所有堂號之最。

五云堂:江淮之間,今安徽省肥西縣三河鎮(zhèn)周邊,以五云為其堂號。

蓋文堂:主要分布于貴州安順和黔南一代,以蓋文堂為其堂號。

忠愛堂:主要分布于安徽六安地區(qū)、合肥一帶,以忠愛堂為其堂號;

一、(韋)wéi

現(xiàn)行較常見姓氏。今內(nèi)蒙古之烏海,山東之淄博、平邑,山西之太原,江西之金溪,云南之河口、隴川,廣西之田林,廣東之新會、澄海等地均有分布。漢、壯、水、苗、侗、白、回、瑤、黎、藏、布朗、布依、仡佬、仫佬、毛難、朝鮮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鄭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載。其源不一:

1、鄭樵注云:“亦曰‘豕韋’氏,風姓。杜預云:‘彭,商之伯國,今滑州韋城即其地。能豢龍,故韋城古城內(nèi)有豢龍井尚存。’《唐表》云:顓帝孫大彭為夏諸侯,少康之世封其別孫元哲于豕韋。大彭、豕韋迭為商伯,周赧王時始失國,徙居彭城,以國為氏。”(按:“元哲之名無所經(jīng)見,春秋自無韋國,何得到赧王?韋伯遐二十四世孫孟為楚王傅,去位徙居魯國鄒縣?!薄嗫蓞⒖?。)(2)為韓姓所改,《中文大字典》稱:“漢韓信為呂后所斬。蕭何使蒯徹匿韓信子于粵中,取‘韓’之半改姓‘韋’。”

3、《姓氏考略》據(jù)《漢書·西域傳》注云:“漢疏勒國亦有韋姓。”疏勒,漢時西域國名,故地在今新疆喀什喀爾一帶。

4、又據(jù)《唐書·桓彥范傳》注云:“唐中宗賜桓彥范為韋氏?!贝藙t為桓姓所改。

5、藏族之韋姓歷史頗早,松贊干布時即有韋氏,當以族為氏。

6、苗族之韋姓,分布于貴州之榕江,相傳為水族韋姓融入。

7、瑤族之韋姓,屬背簍瑤,相傳為韋得雄之后。

8、壯族之韋氏為其大姓,歷史悠久,分布於廣西宜山。《新唐書》載:“天寶初,黃姓強,與韋氏、周氏、儂氏相唇齒”云云。或稱韓信之后,避難改為“韋”,“原居山東歷城府蓋都縣糯米巷福堂街……”

9、布依族亦多韋姓,其源不一:韋,布依語指“火”,火可取暖,可熟食,受人愛惜與崇拜,遂或以“韋”為姓,相傳其先兄妹相婚,生下一肉團,砍碎肉團,丟向四處,化而為人家,遂以所丟之處為姓;丟在楊樹上的即姓楊,丟在李樹上的,即姓李,丟在火堆上的,即姓韋……;或為?姓所改,?,古國名,音yí,讀如“依”,其民因以國為姓,書寫時訛而為韋,音隨形變,音wéi;或為韓姓所改,稱:“韓信之后,避亂改姓韋”。注(5)——(9)見《中國人的姓名》。漢代有韋賢,鄒人,名儒;唐代有韋應物,詩人;宋代有韋許,蕪湖人;太平天國時有韋昌輝。

二、(韋)

韋姓分布:分布較廣,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.11%。尤以廣西、河南等省區(qū)多此姓,約占全國漢族韋姓人口67%。

韋姓起源:

1、顓頊孫大彭為夏諸侯,少康封其別孫元哲于豕韋(春秋時衛(wèi)地,在今河南滑縣東南),苗裔以國為氏。

2、漢時疏勒國有韋氏,見《漢書·西域傳》。

3、漢時韓信為呂后所斬,蕭何使蒯徹置信子于粵中,取韓字之半,改姓韋氏。

4、唐中宗賜桓彥范為韋氏,見《唐書》。

5、清時廣西慶遠府、湖廣施南古巴地、貴州貴陽府定番州等土司均有韋姓。

6、海南東方縣講“侾炎”土語的黎族姓,自稱“勒豪”,意為木棉的孩子,以木棉為氏族圖騰,漢姓為韋。

7、仫佬、苗、瑤、水、布依、土家、景頗、藏、壯、黎、侗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韋姓名人:

韋孟,漢時彭城人,為漢楚王傅。

郡望:京兆。

韋姓姓氏源流

一、(韋)wéi

現(xiàn)行較常見姓氏。今內(nèi)蒙古之烏海,山東之淄博、平邑,山西之太原,江西之金溪,云南之河口、隴川,廣西之田林,廣東之新會、澄海等地均有分布。漢、壯、水、苗、侗、白、回、瑤、黎、藏、布朗、布依、仡佬、仫佬、毛難、朝鮮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鄭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載。其源不一:

1、鄭樵注云:“亦曰‘豕韋’氏,風姓。杜預云:‘彭,商之伯國,今滑州韋城即其地。能豢龍,故韋城古城內(nèi)有豢龍井尚存?!短票怼吩疲侯叺蹖O大彭為夏諸侯,少康之世封其別孫元哲于豕韋。大彭、豕韋迭為商伯,周赧王時始失國,徙居彭城,以國為氏。”(按:“元哲之名無所經(jīng)見,春秋自無韋國,何得到赧王?韋伯遐二十四世孫孟為楚王傅,去位徙居魯國鄒縣?!薄嗫蓞⒖肌?(2)為韓姓所改,《中文大字典》稱:“漢韓信為呂后所斬。蕭何使蒯徹匿韓信子于粵中,取‘韓’之半改姓‘韋’?!?/p>

3、《姓氏考略》據(jù)《漢書·西域傳》注云:“漢疏勒國亦有韋姓?!笔枥?,漢時西域國名,故地在今新疆喀什喀爾一帶。

4、又據(jù)《唐書·桓彥范傳》注云:“唐中宗賜桓彥范為韋氏?!贝藙t為桓姓所改。

5、藏族之韋姓歷史頗早,松贊干布時即有韋氏,當以族為氏。

6、苗族之韋姓,分布于貴州之榕江,相傳為水族韋姓融入。

7、瑤族之韋姓,屬背簍瑤,相傳為韋得雄之后。

8、壯族之韋氏為其大姓,歷史悠久,分布於廣西宜山?!缎绿茣份d:“天寶初,黃姓強,與韋氏、周氏、儂氏相唇齒”云云?;蚍Q韓信之后,避難改為“韋”,“原居山東歷城府蓋都縣糯米巷福堂街……”

9、布依族亦多韋姓,其源不一:韋,布依語指“火”,火可取暖,可熟食,受人愛惜與崇拜,遂或以“韋”為姓,相傳其先兄妹相婚,生下一肉團,砍碎肉團,丟向四處,化而為人家,遂以所丟之處為姓;丟在楊樹上的即姓楊,丟在李樹上的,即姓李,丟在火堆上的,即姓韋……;或為?姓所改,?,古國名,音yí,讀如“依”,其民因以國為姓,書寫時訛而為韋,音隨形變,音wéi;或為韓姓所改,稱:“韓信之后,避亂改姓韋”。注(5)——(9)見《中國人的姓名》。漢代有韋賢,鄒人,名儒;唐代有韋應物,詩人;宋代有韋許,蕪湖人;太平天國時有韋昌輝。

二、(韋)

韋姓分布:分布較廣,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.11%。尤以廣西、河南等省區(qū)多此姓,約占全國漢族韋姓人口67%。

韋姓起源:

1、顓頊孫大彭為夏諸侯,少康封其別孫元哲于豕韋(春秋時衛(wèi)地,在今河南滑縣東南),苗裔以國為氏。

2、漢時疏勒國有韋氏,見《漢書·西域傳》。

3、漢時韓信為呂后所斬,蕭何使蒯徹置信子于粵中,取韓字之半,改姓韋氏。

4、唐中宗賜桓彥范為韋氏,見《唐書》。

5、清時廣西慶遠府、湖廣施南古巴地、貴州貴陽府定番州等土司均有韋姓。

6、海南東方縣講“侾炎”土語的黎族姓,自稱“勒豪”,意為木棉的孩子,以木棉為氏族圖騰,漢姓為韋。

7、仫佬、苗、瑤、水、布依、土家、景頗、藏、壯、黎、侗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韋姓名人:

韋孟,漢時彭城人,為漢楚王傅。

郡望:京兆。

韋姓堂號

一經(jīng)堂:《三字經(jīng)》:“人遺子,金滿籯。我教子,惟一經(jīng)”故鄒魯諺曰:“遺子黃金滿籝,不如教子一經(jīng)”。此韋氏“一經(jīng)堂”堂號由來

淮陰堂:韓信后裔。淮陰侯故有淮陰堂

扶陽堂:源出西漢時的韋賢是鄒魯?shù)拇笕?,本始初年官至宰相,封扶陽侯,其后代是為以此“扶陽”作堂號?/p>

京兆堂:漢元帝任命韋玄成為少傅,又升任為太子太傅,直至御史大夫,位列三公,封侯。韋玄成舉家遷居京兆杜陵,子孫繁衍繁盛。三國以后,韋氏發(fā)展成為京兆地區(qū)名門望族;唐代,一門十六相,成為僅次于李唐宗室的豪族門第,以望立堂,故韋姓京兆堂為所有堂號之最。

五云堂:江淮之間,今安徽省肥西縣三河鎮(zhèn)周邊,以五云為其堂號。

蓋文堂:主要分布于貴州安順和黔南一代,以蓋文堂為其堂號。

忠愛堂:主要分布于安徽六安地區(qū)、合肥一帶,以忠愛堂為其堂號;

一、(韋)wéi

現(xiàn)行較常見姓氏。今內(nèi)蒙古之烏海,山東之淄博、平邑,山西之太原,江西之金溪,云南之河口、隴川,廣西之田林,廣東之新會、澄海等地均有分布。漢、壯、水、苗、侗、白、回、瑤、黎、藏、布朗、布依、仡佬、仫佬、毛難、朝鮮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鄭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載。其源不一:

1、鄭樵注云:“亦曰‘豕韋’氏,風姓。杜預云:‘彭,商之伯國,今滑州韋城即其地。能豢龍,故韋城古城內(nèi)有豢龍井尚存?!短票怼吩疲侯叺蹖O大彭為夏諸侯,少康之世封其別孫元哲于豕韋。大彭、豕韋迭為商伯,周赧王時始失國,徙居彭城,以國為氏。”(按:“元哲之名無所經(jīng)見,春秋自無韋國,何得到赧王?韋伯遐二十四世孫孟為楚王傅,去位徙居魯國鄒縣。”——亦可參考。)(2)為韓姓所改,《中文大字典》稱:“漢韓信為呂后所斬。蕭何使蒯徹匿韓信子于粵中,取‘韓’之半改姓‘韋’?!?/p>

3、《姓氏考略》據(jù)《漢書·西域傳》注云:“漢疏勒國亦有韋姓?!笔枥眨瑵h時西域國名,故地在今新疆喀什喀爾一帶。

4、又據(jù)《唐書·桓彥范傳》注云:“唐中宗賜桓彥范為韋氏?!贝藙t為桓姓所改。

5、藏族之韋姓歷史頗早,松贊干布時即有韋氏,當以族為氏。

6、苗族之韋姓,分布于貴州之榕江,相傳為水族韋姓融入。

7、瑤族之韋姓,屬背簍瑤,相傳為韋得雄之后。

8、壯族之韋氏為其大姓,歷史悠久,分布於廣西宜山?!缎绿茣份d:“天寶初,黃姓強,與韋氏、周氏、儂氏相唇齒”云云?;蚍Q韓信之后,避難改為“韋”,“原居山東歷城府蓋都縣糯米巷福堂街……”

9、布依族亦多韋姓,其源不一:韋,布依語指“火”,火可取暖,可熟食,受人愛惜與崇拜,遂或以“韋”為姓,相傳其先兄妹相婚,生下一肉團,砍碎肉團,丟向四處,化而為人家,遂以所丟之處為姓;丟在楊樹上的即姓楊,丟在李樹上的,即姓李,丟在火堆上的,即姓韋……;或為?姓所改,?,古國名,音yí,讀如“依”,其民因以國為姓,書寫時訛而為韋,音隨形變,音wéi;或為韓姓所改,稱:“韓信之后,避亂改姓韋”。注(5)——(9)見《中國人的姓名》。漢代有韋賢,鄒人,名儒;唐代有韋應物,詩人;宋代有韋許,蕪湖人;太平天國時有韋昌輝。

二、(韋)

韋姓分布:分布較廣,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.11%。尤以廣西、河南等省區(qū)多此姓,約占全國漢族韋姓人口67%。

韋姓起源:

1、顓頊孫大彭為夏諸侯,少康封其別孫元哲于豕韋(春秋時衛(wèi)地,在今河南滑縣東南),苗裔以國為氏。

2、漢時疏勒國有韋氏,見《漢書·西域傳》。

3、漢時韓信為呂后所斬,蕭何使蒯徹置信子于粵中,取韓字之半,改姓韋氏。

4、唐中宗賜桓彥范為韋氏,見《唐書》。

5、清時廣西慶遠府、湖廣施南古巴地、貴州貴陽府定番州等土司均有韋姓。

6、海南東方縣講“侾炎”土語的黎族姓,自稱“勒豪”,意為木棉的孩子,以木棉為氏族圖騰,漢姓為韋。

7、仫佬、苗、瑤、水、布依、土家、景頗、藏、壯、黎、侗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韋姓名人:

韋孟,漢時彭城人,為漢楚王傅。

郡望:京兆。